《审度【老子道德经】之全译 》 ---29
第二卷无我篇
A 第二十九章
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夫物或行或随;或嘘或吹;或强或羸;或载或隳。是以圣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
B 现代汉语
如果一个人以心系天下,而努力去做,这通常是失败的。以天下为目标,不是个人所努力的,也不是个人所奋斗的事情。以自己主观去做,失败必然,奋斗无果。所以有思想文化的人,不会凭主观做事,所以没有失败,不会凭主观去奋斗,所以没有过失。对待客观事物,可以并行,可以随行,也可以感叹,可以赞美,还可以在自然中一起拼搏,一起拉力,更可以寄情于斯,随物起落。所以有思想文化的人,不会去主观臆想,不会去纵欲物质,不会去追求生活安乐。
C 各家注释
1河上公注:将欲取天下,欲为天下主也。而为之,欲以有为治民。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。天道恶烦浊,人心恶多欲也。人乃天下之神物也。神物好安静,不可以有为治。以有为治之,则败其质性。
2王弼注:神,无形无方也。器,合成也。无形以合,故谓之神器也。万物以自然为性,故可因而不可为也,可通而不可执也。物有常性而造为之,故必败也;物有往来而执之,故必失矣。凡此诸或,言物事逆顺反覆,不施为执割也。圣人达自然之至,畅万物之情,故因而不为,顺而不施,除其所以迷,去其所以惑,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。
3杜光庭注:明圣人宰制群物。此恐臣下非妄乱常,故举此文戒其奸究,又虑人君执有神器凌虐於民,明倚伏不常,以亡在德,去奢去泰,可保延洪。故云下戒奸乱之臣,上警淫昏之主也。
4王安石注:安于所安,则能去甚。以俭为宝,则能去奢。以不足自处,则能去泰矣。
5吕吉甫注:圣人抱朴以治天下,故大制不割,则其取天下常以无事而已。取之也者,得天下之心,使之不去者也。则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,非所以取天下也。非所取而取之,吾是以见其不得也。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天下之为器,神器也。唯神道为可以御神器,神无思也,无为也,而为之,则御之非其道矣,故不可为也。
6苏辙注:圣人之有天下,非取之也,万物归之,不得已而受之。其治天下,非为之也,因万物之自然,而除其害耳。若欲取而为之,则不可得矣。凡物皆不可为也。虽有百人之聚,不循其自然而妄为之,铃有龃龉不服者,而况天下乎?虽然小物寡众,盖有可以力取而智夺者,至於天下之大,有神主之,不待其自归则叛,不听其自治则乱矣。
7时雍注: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常无欲而无为也,故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,吾见其不得已。所以不得已者,谓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。然器之神者,冥冥混混,不可进智力於其间,故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天下之物,阳方行也,则阴气随之;阳极呴也,则阴气吹之;阴既强也,则物将羸之;阴极载也,则物将随之。
8邵若愚注:上古以无为治天下,无不治矣。至尧舜时,道德势衰,迷七义欲民从之,救衰弊之世,是将欲取治也天下而为之者也,老子曰吾见其不得已。夫天下者,神化之器用也,而不可为也,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
9王夫之注:天下在我,吾何取?我在天下,吾何为,天下如我,吾何欲?我如天下,吾何执?以我测天下,天下神。以天下遇我,天下不神。不神者使其神,而天下乱。神者使其不神,而我安。
10林虞斋注:天下神器,岂人力所可得。道盛德至,天下归之而不得辞,而后可以有天下。若萌取天下之心,而强为善,以求有得,次不可得矣。此三句是譬喻也,其意盖言凡天下之事,不可以有心求也。为者则铃败,执者则必失,是皆有心之累也。故有道者之于物,行者听其自行,随者听其自随,嘘者听其自嘘,吹者听其自吹,强者听其自强,羸者听其自羸,成者听其自成,隳者听其自隳,是皆自然而然而已。
11陆农师注:圣人之于天下,因之而不为,任之而不执,是以去甚慈也,去奢俭也,去泰不敢为天下先也、此三者所以取天下也。
D本注
1本篇为无我篇之十五。阐明 个人修养内在修为,在自然客观世界中的实质性认知,即以中虚之道而为,求于必然之道,不求偶然之欲。
2欲取天下,非一人力可为。思想文化之道,循自然大道,如山溪流水,取天下,非必然之理,故不得。后人渲染取天下,实则鼓吹名实之心,心乱则不能够务实,不务实则生祸端。神器,非之国之重器,泛指一切至高至上得物品,非普通人等可有,不可有,则不可为。
3物者,即为神器,明于此,解于惑,黯然而邪生。神器者,社会人众看法不一,行,随,嘘,吹,强,羸,载,隳,诸般形态,形色不同,于思想文化高低短长,有别于无思想文化者,如何分辨众生之种种情怀?
4甚者,胡思乱想;奢者,物质的享受;泰,生活的傲慢,此三者体现一个人修为的全部。有思想文化者,有修为,体悟大道之本,故无甚,而虚其心,故无奢,而实其腹,故无泰,而弱其志,强其骨,也正所谓君子终日行,不离辎重。
- 上一篇:《中庸》学习整理笔记之二十
- 下一篇:什么样的脸是寡妇脸 寡妇脸的特征